反覆發生的骨盆不適-慢性骨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

記得某次上診時,診間來了位20多歲的年輕女性。這位張同學的主訴是:「林醫師,我會一直反覆地陰道感染,這樣的狀況已經半年多,每次一感染就要塞藥,塞藥完能好一些,但沒幾週又開始發炎,只好再塞藥……,就這樣反覆塞藥了好多次,婦產科檢查表示子宮頸有發紅充血的狀況,超級不舒服,該怎麼辦?」。細問張同學陰道感染的時間點,發現每到月經結束後就特別容易發生,並會伴隨有「分泌物增多偏黃且有異味」、「下腹悶脹痛」及「腰痠痛不適」的狀況。另外,因為同時需要顧及課業及打工的部分,張同學表示平時的生活情緒比較容易緊張及感到壓力山大。

骨盆,是女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旦骨盆一帶有狀況,可能造成經期不順、經痛、嚴重腰痠、甚至不孕。今天,宣寧醫師想跟大家聊聊骨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什麼是骨盆腔炎(PID)呢? 骨盆腔炎(PID)泛指上生殖道感染,通常是細菌經由陰道、子宮頸,侵入骨盆腔的逆行性感染,包括急慢性的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與輸卵管卵巢囊腫等。常見的感染危險因子包括衛生用品不潔、性交中傳染、使用子宮內避孕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曾做過子宮搔刮術(D&C)、輸卵管通氣實驗(Rubin test) 或盆腔鄰近器官受感染蔓延(如:闌尾炎)…等。隨著性觀念的開放,骨盆腔炎(PID)的患者逐漸年輕化。當「骨盆腔炎(PID)」 處於急性發作時,患者可能出現:「發燒(>38度)、畏寒、下腹疼痛拒按、腰痛墜脹、白帶變多顏色偏黃甚至帶著異味、解尿疼痛、排尿頻率增加……等」。若無及時治療,可能進展成慢性骨盆腔炎,將造成慢性的骨盆腔疼痛、分泌物量不正常、經痛、甚至不孕,這一切都會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活品質。

一般「急性骨盆腔炎」的治療方式是投予抗生素,依著療程吃好吃滿一般可治癒。但臨床上有不少女性朋友,常因骨盆腔發炎的問題,在婦產科進進出出,抗生素療程一次又一次,好不容易吃完一輪抗生素,不久又再次復發。這時,需盡可能地抓出並排除上述的危險因子,然而,臨床上其實有不少患者即使已排除這些造成感染的危險因子,卻還是不斷反覆感染。這種狀況表示病程已發展成「慢性骨盆腔炎」。慢性炎症可因當下人體環境的刺激,而呈現急性或亞急性發作。由於骨盆腔一帶生殖器官的解剖位置、豐富的淋巴系統及血液循環之特點,造成器官彼此容易互相牽連,只是受累程度不同。這時,我們或許可以同時試著思考一下抗生素以外的治療方式。

中醫典籍《內經》曾提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在經行後、分娩、流產、骨盆腔術後……等時間點相對較易發生。此時氣血耗傷,血室正開,故較易為「濕熱邪毒」所侵襲。「濕熱邪毒」,以白話點的說法,就是各種「菌」,諸如「Chlamydia trachomatis,披衣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淋球菌」、「Mycoplasmas黴漿菌」……等。當女性的骨盆腔因急性感染發病未獲得徹底治療或患者本身抵抗力差,將可導致病程遷延,纏綿難癒。此時期的治療重點已不單是殺菌,更要改變患者的「身體環境」,才能讓疾病跳脫慢性的惡性循環迴圈。那麼,「慢性骨盆腔炎」患者的「身體環境」究竟是如何呢?以中醫的視角,我們可概略的分為四種證型,分別為「濕熱瘀結」、「寒濕瘀結」、「氣滯血瘀」及「痰濕瘀阻」。不同的證型,在問診觸診中,都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會使用不同的「中藥藥物」與「針灸配穴」。例如,「氣滯血瘀」者,患者的「情緒」就成為影響「身體環境」的其中一項因子。所謂,「經前血海盛實,衝脈之氣偏亢而上行,而致肝氣之疏泄不易,則肝經鬱滯加重……」。這呼應了文中的張同學,平時高壓且緊張的作息,導致肝氣調控不暢,這時的「中藥」與「針灸」就需要額外提供「疏肝理氣」的部分,來幫助患者的「身體環境」能重新回到好的平衡。

經常「經痛」、「下腹脹痛」、「白帶分泌物多甚至色黃、有異味」等狀況嗎?別讓「慢性骨盆腔炎」阻礙了我們的幸福人生。讓中醫幫我們養起好的身體環境,一起跟這些惱人的症狀說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