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像木頭人那樣僵硬的走路-中風後遺症系列(1)-肢體復健 (Stroke Rehabilitation)

某次上診時,診間來了位50多歲的男性。黃先生步履蹣跚的踏入診間,右手肘屈起、手略握拳,任憑其垂掛在上腹一帶,伴隨右肩微聳。右腳則僵硬感甚強,沒有太多髖與膝彎曲的動作,所以費了好一番勁才讓自己坐下。看著患者,心中已大略可猜到患者是為了甚麼而來。

黃先生開口了:「林醫師,妳看我這個中風,已經一年多了,現在還是全身僵硬疼痛的不得了,連路都走不好,常常被絆倒,樓梯也爬不太上去,是該怎麼辦才好?」。請黃先生起來走一下看看他的步態,右腳是明顯的環繞式步態(Circumduction Gait),這是中風後相當常見的步態。患者不是用「髖、膝關節的彎曲」來將腳帶動向前,取而代之的是用「腳由後往外至前」,畫個半圓的方式將腳帶向前方。也難怪會常常被絆倒或爬樓梯困難了。

「黃先生請問您平常有固定去復健嗎?都做些甚麼呢?」

「林醫師,我每週都有固定去二天復健,每次都是走跑步機和騎固定式腳踏車,各15分鐘。」

中風,常是個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度過最急性的狀況後,要面對的就是如何重新讓患者能再回歸到日常生活。回歸日常生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相當具有挑戰性。中風後遺症,輕者從輕微的步態不穩,到重者有吞嚥困難、手抓握困難、行走困難……等,都是患者需要長期面對的課題。加上中風對身體本身元氣的耗損,患者本就較易感覺疲勞,15-30分鐘的有氧訓練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沒甚麼,但卻可能會讓中風患者累上一整天,甚至更久,這都會影響患者對復健的積極度。

中風患者肢體動作的恢復過程,會有一個可以依循的進程,在1960年代時由Brunnstrom提出,稱「Brunnstrom Stages of Recovery」,又稱為:「Brunnstrom approach」,將中風的恢復進程分成六個階段(Six stages)。在不同的進程,患者肢體所表現出的張力和協同動作會不同,這也深深影響了復健模式的選擇。一般典型中風會影響單側的肢體動作,造成某一側的肢體偏癱,行動不利。在第一階段,偏癱那側的肢體是無法移動的,只能無力的垂在身旁。

Stage 1: 鬆弛、軟弱的 (Flaccidity):

在第一階段,偏癱那側的肢體是無法移動的,只能無力的垂在身旁。

Stage 1的中醫復健:

此時的肢體因大腦受損,癱軟無法移動,進而影響身體氣血的運行。氣血不通久了,則造成肌肉失去濡養,使身體進入一個不利復原的環境。這時可藉由「針灸」,提供肌膚與受損的大腦迴路一個刺激,來刺激大腦的神經元重新建立新的運動迴路。另外搭配適當的推拿手法,提供關節被動的活動(Passive Range of Motion),這樣的訓練可提醒大腦,偏癱側已準備好要重新再次學習。

Stage 2: 痙攣出現 (Spasticity Appears)

進入這個階段時,偏癱測的肌肉會開始出現反射性的張力並且難以放鬆,這我們稱作「痙攣(Spasticity)」。這階段的動作通常不是自主發生的,通常動作產生於當外在給予一個刺激時,例如,我們「戳」患側手臂一下。這時的大腦仍無法傳遞訊息到周邊的肌肉,告訴他們該做出動作。

Stage 2的中醫復健:

由於肢體痙攣(Spasticity)的出現,移動偏癱側的肢體成為一項挑戰。但我們仍必須要盡可能的維持肢體的活動。若我們沒有持續活動關節,此處的肌腱將越發僵硬,這會造成日後活動時更加困難。中醫在此時期可依患者症狀表現,於特定部位施以「針灸與推拿」,這可幫助降低這些不自主的肢體痙攣(spasticity),利於復健活動的進行。

Stage 3:痙攣增加 (Increased Spasticity)

這時期的肌肉可能更加僵硬、更加難以放鬆。且會出現肌肉協同動作(Muscle Synergy)。一般常見的典型協同模式有二:彎曲協同(Flexor Synergy)與伸直協同(Extensor Synergy)。所謂的彎曲協同(Flexor Synergy),顧名思義就是患側肢體,包括手與腳的每個關節,會同時呈現彎曲的角度 ; 而伸直協同(Extensor Synergy),則是患側上下肢各關節同時呈現伸直的角度。

Stage 3的中醫復健:

若能善用這些協同動作,對患者日常功能性活動的建立將是很有幫助的,如學習將湯匙放到嘴邊,或學習站立…等。但這些協同動作也常造成日常功能訓練上的困難。例如:下肢的伸直協同動作對踝關節來說,是一個腳背下壓的動作,但這樣的動作並不利於我們練習站立 ; 或是上肢出現伸直協同時,將不利患者做出將湯匙放到嘴邊的動作。此時中醫的介入,藉由「針灸與推拿」,可針對各關節去調整這些協同作用,使功能性的訓練能即早介入。

接下來的階段4-6 (Stage4-6),則是痙攣持續逐漸降低,協調動作逐步增加的階段,將更利於功能性動作的學習。只是,讀者們可能會想問,若這些受傷的進程是必然,那若無積極的復健,是不是每位患者最終仍都能回到受傷前的肢體協調狀況? 然而,在更多的臨床經驗中,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仍有許多患者至中風後一年,甚至更久後,仍有協同作用無法打破,或肢體的某些關節仍然相當僵硬,因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受傷的風險增加。如文中黃先生下肢各大關節的彎曲角度不足,就較易產生行走中絆倒的風險。

因此,建議在中風後黃金六個月的復健期裡,便趁早開始搭配合適的中醫治療,讓針灸、推拿融入復健,給日常功能性動作能恢復的更好,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