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診間常遇到病人走入診間劈頭就說:「林醫師,快救救我的脖子,我一覺醒來它就動彈不得,超級僵硬,稍微轉動或彎一下,就痛得不得了。怎麼會這樣?」。仔細一看,病人的脖子肩頸一帶,此時多呈現在一個相當不自然的角度。理學評估後發現,脖子前彎、後仰、向左右旋轉,幾乎都有角度受限,甚至稍微動一下就痛到不敢動的狀況。
「您睡覺時枕頭有好好的支撐住脖子嗎?」
「有哇,我很注重枕頭的品質」。
「那您睡覺時被子有蓋住腳嗎?還是雙腳是露在外面的呢?」
「哇,醫師你怎麼知道我腳都喜歡露在外面!這有甚麼關係嗎?」
「當然有關囉~我們身體上有條從腳底跑到頭的經絡叫『膀胱經』。像最近這樣已偏寒冷的氣候,晚上睡眠時,若沒將腳做好保暖,寒氣就可能從腳底趁虛而入,沿著膀胱經而上。中醫裡有句話叫「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縮的意思。當寒氣卡在我們的肩頸一帶時,便易造成我們筋脈拘急,關節屈伸不利。想想,一條甚至一條以上的肌肉,一直緊張收縮著,當然痛不欲生了!」
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最早往前推至「春秋」時期,就已存在。為了更詳細的描述季節氣候的變化,古代的天文學家訂定「十五日為一節,已生二十四時之變」。在西漢的《淮南子 · 天文訓》一書中,更詳細列出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次序。由於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共劃分成24個相等的區段,而太陽通過每個等分所需耗費的時間相差無幾,故二十四節氣在陽曆日期每年也大致相同。
十一月,有兩個節氣,接在「立冬」後的,便是「小雪」,約在21~23號之間。「小雪」,這名稱聽來甚為浪漫,為什麼會叫小雪呢? 因此時中國大陸黃河流域一帶的氣溫下降,甚至飄下細細小小的雪花。由於是初雪,雪量此時仍不算大,如甜甜圈上的細軟糖霜,故稱作「小雪」。
「小雪」的來臨,也標示著天氣將越來越冷。而台灣的氣候,雖不至於降雪,但在冬天因受東北季風影響,不同於大陸氣候的乾冷,取而代之的,是「濕冷」。「寒」,可能造成手腳冰冷、肩頸疼痛、四肢關節疼痛、偏頭痛…等。「濕」,則可能造成食慾不振、四肢沉重感、肢體疲勞困倦、皮膚起疹子…等。當「寒」與「濕」雙向夾擊,我們更應注重日常生活的養生保健,才能趨吉避凶,避掉那些易讓身體出現各種不適的寒濕邪氣。
中醫古籍《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從立冬後,進入我們所謂的東三月。冬季時,「陽氣在內,陰氣在外」,所以要掌握「藏」,這個養生的方式,才不至於損傷了我們的腎氣。那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呢?
(1) 早睡晚起:因冬天的日照時間相對較短,所以應早點上床休息,晚點起床。等待陽光出來,大地較 溫暖後再起身。
(2) 身體保暖:平時外出可用圍巾護住脖子,別讓脖子吹到寒風受涼,如此可避免寒氣從脖子上至頭,造成肩頸僵硬疼痛、頭痛等問題。睡覺時建議雙腳穿上至少蓋過腳踝的襪子,可避免寒氣於夜晚睡眠時從腳底鑽入,周遊全身。另外可使用中藥足浴包泡腳,來保持身體溫暖,但對於末梢有感覺異常,如糖尿病、中風患者,或行動不便者,要小心不要過熱以免造成燙傷的危險。
(3) 情緒的調整: 冬天因日照時間較短,故也較易使人感到抑鬱。這原因來自於「陽光」,是控制大腦「血清素」與「褪黑激素」分泌的關鍵。這兩項激素與人們快不快樂,有不小的羈絆。其中,血清素可穩定情緒,若缺乏則易感到憂鬱或情緒低落 ; 褪黑激素則可以讓人睡眠品質增加,若長期睡不好的話,身體一直處於慢性疲勞,想當然爾的,很難開心的起來。醫學上稱這為冬季憂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即季節性的情感問題,縮寫剛好是難過,SAD。建議此時可趁白天有太陽時,出去曬曬太陽,搭配中醫辨證中,適當科學中藥或水藥的服用,與針刺具有寧心安神等功效的穴位,以達到加成治療的效果。
對於心智的轉換,內經中提到「若已有得」。這意思是,告訴自己收穫已足矣,滿意自己,暫緩汲汲營營的追逐。
(4) 運動:冬季時我們的運動劑量要如何拿捏呢? 內經提到:「無泄皮膚,使氣亟奪」。不建議做過度發汗的運動,否則可能會損傷我們體內的陽氣。簡單來說,外界的天氣寒冷,若大量出汗,也因此增加我們吹風受涼而感冒的風險。那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呢? 太極拳(Tai Chi)或瑜珈(Yoga)都是很不錯的選擇,此兩項運動皆可避免過度的陽氣耗散、調整並穩定情緒,及讓身體氣血分布重新獲得平衡。
(5) 藥膳飲食:可選用具有溫脾、健胃、補腎、利濕效果的「四神湯」為基底,這其中包含芡實、蓮子、山藥、茯苓,另外藉由諮詢專業醫師,依個人體質去做其他中藥材的加減搭配,才能達到「只要補,不要火」的最高境界喔。
讓我們一起做好冬季養生,一起與冬季的各種擾人症狀說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