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當個快樂的哺乳媽咪,乳腺阻塞去去走-乳腺管阻塞(Blocked Ducts)

哺餵母乳是個相當親密且愉快的事情,哺乳的過程中會刺激泌乳素(Prolactin)的分泌。泌乳素(Prolactin)除了促進乳汁的分泌外,還具有讓身體放鬆的效果,能幫助睡眠。然而,哺乳的過程中,有時難免會遭遇些許困難,例如哺乳期間所發生的乳腺管阻塞(Blocked Ducts)。因此項困擾前來尋求協助的媽咪,是診間裡的日常。若太慢處理恐易進展成乳腺炎(Mastitis),不容小覷。

記得在某次上診時,診間來了位40出頭的新手媽咪。媽咪的主訴是:「我從上禮拜開始,右側乳頭開始反覆出現小白點,乳房上外側處出現硬塊,餵完奶後硬塊還是在,覺得整個乳房又脹又痛,好不舒服,該怎麼辦?」仔細一看,這位媽咪的右邊乳頭上有顆小白點,而右乳上外側處的肌膚相較其他地方,微微發紅。觸診檢查時,可摸到一團硬塊延著乳暈往後延伸約三、四公分,趴在乳房上。

詢問媽咪的哺乳史,得知這位媽咪最近剛回職場上班約一個月,在這之前在家都是全親餵,寶寶餓了就餵,所以沒遇過塞奶的狀況。而上班後,因工作忙碌、壓力甚大,所以每次忙完終於可以擠奶時,乳房常已脹到發亮。

造成乳腺管阻塞(Blocked Ducts)的主要原因來自部分乳房甚至整個乳房乳汁的流出狀況不佳。媽咪這時可能感到:

(1) 乳房有局部的硬塊

(2) 疼痛感

(3) 乳房外觀發紅

(4) 沒有發燒

(5) 感覺還好,不適感不到忍無可忍

而誘發因子我們大致可歸類為三大類,分別為「哺乳狀況」、「媽咪本身」及「嬰兒狀況」。

(1) 哺乳狀況:哺乳次數太少、無定時哺乳、含乳不佳的無效吸吮、穿著太過緊繃的衣服、乳房過大以致奶水引出不佳及餵奶時指頭錯誤地施壓於乳暈上…等。

(2) 媽咪本身:壓力過大、情緒低落、工作疲勞等造成排乳反射受到抑制。擠奶、哺乳的次數減少。過度按摩,造成乳房外傷。身體氣血狀況不佳,營養不良…等。

(3) 嬰兒狀況:寶寶的舌繫帶過緊、長牙齒或鵝口瘡等,皆可能於含乳時造成媽咪乳房受傷。

中醫古籍《傅青主女科•產後鬱結乳汁不通》曾提到:「少壯之婦,於生產之後,或聞丈夫之嫌,或聽翁姑之誶,遂至兩乳脹滿疼痛,乳汁不通,人以為陽明之火熱也,誰知是肝氣之鬱結乎!夫陽明屬胃,乃多氣多血之府也。乳汁之化,原屬陽明。然陽明屬土,壯婦產後,雖云亡血,而陽明之氣實未盡衰,必得肝木之氣以相通,始能化成乳汁,未可全責之陽明也。……治法宜大舒其肝木之氣,而陽明之氣血自通,而乳亦通矣,不必專去通乳也」。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體認到「情緒」對哺乳的影響。要乳汁順利的產生,首先,當然攝入足夠的營養很重要。足夠的營養才有原物料生成足夠的氣血,氣足血足才能使乳汁順利生成。但若這時肝氣不疏,白話一點就是「心情不愉悅,壓力山大,各種厭世」,就算乳汁已充盈了整個乳房,也還是出不來。這與現代研究的結果不謀而合。我們知道,要促進乳汁排出需要「催產素(Oxytocin)」的幫忙。而催產素(Oxytocin)是個受情緒制約的賀爾蒙,所以當媽咪一直處在擔憂害怕、壓力、疼痛…等的狀態下時,催產素(Oxytocin)的分泌會受到抑制,這時就會出現乳汁製造的出來,卻排不出乳房的窘境。可見「調暢肝木之氣」是多麼的重要了!

當遇到「肝氣不疏」而造成乳腺阻塞時,中醫能依照患者的證型選搭不同的「針灸穴位」與「中藥」來處理。以穴位來講,包括內關、期門、太衝…等。中藥則如方劑複方「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可另搭配一些疏肝解鬱、行氣散結的單位藥,如陳皮、柴胡、香附…等。若為氣血不足的乳汁不足,則與乳汁引流不出有不同的辯證論治,將在之後的文章與讀者們討論。

當媽咪們遇到乳腺管阻塞(Blocked Ducts)時,可以自己做些甚麼自救呢?

(1) 增加哺乳的次數: 必須確認寶寶的含奶姿勢正確,並可嘗試以不同姿勢哺乳,可讓寶寶的下巴對準硬塊進行吸吮。

(2) 從正常側乳房先哺乳,待「排乳反射」引發後,再換患側哺乳。

(3) 擠餵奶前可先淋浴、或「輕按」背部、乳房,幫助媽咪放鬆,如此可促進催產素作用(排乳反射)。

(4) 搭配手擠奶:電動擠奶容易造成乳暈處的奶水擠不出。可於電動擠奶後,再輔以些許的手擠奶,將滯留於硬塊處與乳暈處的奶水移出。

(5) 好好吃飯,好好休息。

若症狀在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時內沒有改善,建議尋求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諮詢哺乳狀況,另搭配專業中醫師的針灸與中藥治療,才能讓乳腺阻塞去去走喔。讓中醫陪我們一起當個快樂的哺乳媽咪,別讓身體不適澆熄了我們的哺乳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