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膝蓋怎麼越跑越痛- 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

28歲的黃小姐來到診間表示,這幾天右側膝蓋外側的地方相當疼痛緊繃,且越動越痛,偶爾伴隨出現右髖關節痛感,唯有休息時疼痛能稍微緩解。導致熱愛運動的她不得不暫停日常的運動訓練。細問之下,得知黃小姐三天前剛跑完了一場21公里的馬拉松,這是她第一次嘗試挑戰半馬,賽場的地勢有較多的上坡與下坡。右膝不適感約在12公里左右開始出現,且越跑越痛,最後在半走半跑下忍著疼痛完賽。

從問診與臨床的理學檢查下,黃小姐的問題在醫學上稱為「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髂脛束(Iliotibial band),由許多強壯的結締組織所組成,位在大腿的外側,從骨盆(pelvis)延至小腿脛骨(tibia),是條跨越髖、膝的雙關節肌肉。髂脛束在膝關節做彎曲與伸展的動作時,對於膝關節外側,是個重要的「穩定者」角色。當膝蓋在短時間內不斷地重複彎曲與伸直的動作時(例如:跑步),髂脛束便可能因反覆地摩擦股骨外上髁(femoral epicondyle)而發炎。這樣的病症最常見於跑者(約佔7~14%),另外,騎自行車、爬山健行、打籃球、甚至重量訓練者也都可能發生。
若我們在跑步或從事其他運動的過程中,開始感到:
(1) 膝蓋外側出現疼痛、緊繃感,有時甚至伴隨髖關節的不適。
(2) 痛感隨著運動的持續而增加,尤其是患側腳跨出去踩地的瞬間(heel strikes the ground)或跑下坡路段時。
(3) 休息時疼痛能稍緩解。
我們可能就必須要考慮髂脛束症候群(ITBS)的可能性了。

若病症正處於急性期,「休息與減少活動量」絕對是必要的。足夠的休息才能確保發炎反應不再失控的一路向前。休息之外,輔以林醫師所提供的「中醫&物理治療」合併治療,能有效縮短病程:
(1) 藉由推拿與針灸的方式,放鬆緊繃的髂脛束,增加血液循環,提供受傷處一個良好的環境,使身體自我修復的能力得以提升。
(2) 搭配具有行氣活血、消炎止痛功效的科學中藥或水藥一起使用,以幫助減緩病程中的不適。
(3) 剛受傷的肌肉尚未完全恢復其原有功能時,可搭配「肌內效貼布」一起使用,減輕受傷肌肉的負擔。

最後,處理好了病程的前端,當然不能忘了後端復健訓練的部分,才能有效降低反覆發作的可能性。臨床發現,患有髂脛束症候群(ITBS)的病人,有較高的機率有「髂脛束緊繃」與「臀中肌或臀大肌無力」的情形。建議在急性期治療後輔以適當的運動訓練。針對肌肉的部分,放鬆過緊的、強化較弱的,才能安全健康地享受運動的樂趣。